字体: 放大缩小
药品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我们治疗疾病,也可能在使用后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简单来说,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也就是说,药品本身没有问题,用法用量也正确,但还是可能引发一些不适症状。这些反应并不是因为药品质量有问题,也不是医生开错了药,而是药物本身的特性导致的。
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
1.副作用:这是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比如,用阿托品治疗胃痛时,可能会引起口干、视力模糊等不适,这些就是副作用。
2.毒性反应:如果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毒性反应。比如,过量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导致肝损伤。
3.后遗效应:停药后,药物在体内已经基本代谢完了,但身体仍然有一些残留的反应。比如服用安眠药后,第二天可能会有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
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身体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不适。比如,长期服用降压药后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血压反弹。
5.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可能会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严重反应。比如,青霉素过敏的人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6.特异质反应:由于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例如,假性胆碱酯酶缺乏者在应用琥珀胆碱后,因肌肉松弛作用延长而可能出现呼吸暂停。
7.继发反应:是指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的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
8.首剂效应:患者初服某种药物时,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如哌唑嗪常规剂量开始治疗可引起血压骤降。
9.依赖性:反复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如阿片类和镇静催眠药在反复用药过程中,先产生精神依赖,后产生身体依赖。
10.特殊毒性: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致癌、致畸或致突变的风险,但这些反应通常比较罕见。
如何预防药品不良反应?
1.遵医嘱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不要自行购买或使用所谓的“特效药”或“偏方”。
2.按说明书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加剂量或改变用药次数。
3.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注意饮食:服药期间尽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服药前后不要饮酒。
5.告知过敏史:如果曾经对某些药物过敏,一定要在就医时告诉医生或药师,避免再次使用相关药物。
6.特殊人群要谨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用药时要特别小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身体反应。
药师提醒
药品不良反应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合理用药、遵医嘱、注意个体差异等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的风险。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盲目用药:不要轻信广告或他人推荐,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
2.不随意停药或换药:如果需要调整用药,一定要先咨询专业人士。
3.关注身体反应:如果用药后出现不适,及时停药并就医。
药品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希望大家学会安全用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如有其他药学咨询,可到药学门诊 (每周一上午 8:00-11:30),专业临床药师为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