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 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这种技术使超声技术,如压电传导或超声传感器得以用于检查血管内壁的情况。
近日来,县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屈百鸣主任的指导下首次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使用IVUS,准确评估患者冠脉狭窄情况,为患者支架植入提供最优选择和良好保证。同时,使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用于评价冠脉粥样硬化的常方法中,传统的冠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指标。但是,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也表现出诸多不足。如,它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粥样斑块,不能提供粥样斑块形态和性质的详细情况,有可能使医生低估冠脉狭窄的程度。这就使得依据冠脉造影评价冠脉粥样硬化和介入治疗疗效的准确度降低。尤其是近年来冠脉重塑(remodeling)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可靠性。在冠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随着粥样斑块面积的增大,冠脉呈代偿性扩张,管腔面积可无狭窄,这一过程即冠脉重塑。此时冠脉造影往往无异常表现。
血管内超声在辅助诊断冠脉粥样硬化方面也有很大用处。
一是用它可明确冠脉造影不能确定的狭窄。在用冠脉造影诊断怀疑存在狭窄,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必要进行冠脉的重建时,或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不符合时,可借助血管内超声进行诊断。
二是用它协助诊断心脏移植术后的冠脉病变。心脏移植术后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导致血管内膜弥漫性增生,但常规冠脉造影常显示正常,而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检测内膜增生的程度。
三是可用它观测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消退。在冠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由于冠脉重塑现象的存在,冠脉造影常常显示为正常。而血管内超声检查可提供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情况,反映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对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治疗效果。
四是评价血管壁的张力和顺应性。血管内超声可连续地、直接地监测血管活性物质对冠脉血管张力的影响。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不同程度冠脉粥样硬化状态下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观察各种药物及介入性治疗对冠脉血管张力的影响。
IVUS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中的应用
1.指导确立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回声强度的不同,可将粥样斑块分为富含脂质的低回声斑块即软斑块和富含纤维成分的高回声斑块即硬斑块两种。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有浅表性钙化的偏心型斑块,应选择激光或斑块旋切术;对于有深层钙化的偏心型斑块,应选择定向旋切术;对于全周性的软斑块,则可选择经皮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必要时加用网状支架。
2.正确选择器具的大小。一般而言,器具大小的选择是以冠脉造影上的正常节段为参考的。由于冠脉重塑等原因,半数以上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的节段存在粥样斑块,这就使得根据冠脉造影选择的器具型号偏小。根据血管内超声选择合适的器具进行治疗,可在不增加合并症的前提下提高最小管腔直径(MLD),从而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3.确定介入性治疗的终点。对于正常的冠脉,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所测管腔的径线基本一致,但在存在粥样硬化尤其是在介入性治疗所致斑块破溃或夹层形成等情况下,二者常不一致。虽然冠脉造影上显示了满意的扩张效果,但血管内超声却仍显示有较多的斑块残存,需进一步扩张或安装支架。不少研究表明:按血管内超声所测管腔的大小决定治疗终点,可获得更大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并使得再狭窄的发生减少。
4.确定网状支架的位置及扩张效果。
网状支架的应用虽然减少了介入性治疗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可高达25%~45% 以上,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支架内再狭窄,而是支架置入时所谓的“亚理想置入”造成的。造成亚理想置入的常见原因包括扩张不充分、支架的型号偏小、支架从病变部位滑脱、支架的变形等。由于冠脉造影不能辨认支架置入部位的狭窄是否为亚理想置入所致,因此,对于支架内再狭窄病例,应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以确定其狭窄的具体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5.预测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根据血管内超声提供的病变性质可预测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再狭窄率。
(心内科:方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