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做运动!”
“阿姨,阿姨,你们先站床。”
“快快,现在机器空,快去摇手!”
......
忙碌充实的一天从安排患者的各个项目开始,康复治疗师们必须将每一位患者安排妥当。
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临床的实践!如果说,这两年的在校学习只是理论上的积累,那么真正让我树立对康复“正确姿势”的认知源于近两个月在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淳安分院)康复医学科的见习。刚入学,跟别人提起自己的专业时,总调侃说是“扛大腿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想逃避这个问题,同时也不止一次的暗示内心的自卑心理。虽然,学校老师在一些心态上的引导对自己“低人一等”的想法会有所纠正。但同样身穿白大褂,没有处方权的我们与临床医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能靠“不上夜班”这一算不上优点的“优点”维持对这个专业的热爱。
见习初期,对自己要做的事感到迷茫,不清楚患者的病情,也不了解基本的运作,就像个木头人呆坐在那里显得十分多余。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在科室主任的指导及老师言传身教的帮助下,慢慢与身边的人有了更多交流,我也享受到了患者们对我的接受及认可。
在日常操作治疗中,治疗师们要沟通的重中之重是患者。一方面是避免患者处于睡着状态,让他们更清楚动作的要领,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治疗师指导的动作;另一方面,也要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带教老师反复告诉我,运动疗法做得好与不好,最大区别就在于沟通,要学会与他们交流,这是一项技能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短短的两个月,不论是治疗师对我的指导和照顾,还是大家日常的相互学习、欢声笑语,都注定是我人生旅程中最珍贵的回忆。
品读我们的故事
感受治疗师的温度
从此刻开始
01
对,就是上面这位方叔叔!他是一位因“高血压性脑出血”造成的偏瘫患者,从病初在床上无法自主活动,在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选择县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系统且规范的康复治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从不能站立到搀扶站立,再到如今可以自主行走。他的吞咽功能慢慢好转,不再出现因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令他最开心的是,语言功能也逐渐恢复,可以口齿清晰地与他人交流,经常给我们带教老师点赞:“治疗师们的水平都很好,每天都很辛苦!”
02
躺在治疗床上的这位童姐姐,因一次意外车祸导致肢体多处骨折,在承受身体疼痛的同时情绪也极度的悲观,曾一度产生轻生想法,拒绝治疗。在完成必要的手术治疗后,转到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科室主任对她进行反复的心理疏导,带教老师也时常给予鼓励,让她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现在的她,每天都积极配合治疗师的康复训练,肢体各关节的活动度也逐渐得到了改善,每天拿起带有USB接口的话筒唱起美妙的歌曲,性格开朗的她也总能成为这个治疗室里的“开心果”。
03
第三位出场的是已经91岁高龄的胡奶奶,她同样因车祸伤导致右侧股骨骨折,并做了髋关节置换术。见习期间,看着奶奶痛苦的表情,大家倍觉心疼。每次开始治疗前,我先帮奶奶“预热”活动下,同时带教老师会认真指导对这类髋骨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治疗结束准备回病房时,胡奶奶竖起大拇指笑着对老师说:“你是个好师傅!”
作为临床治疗方面的后续补充,康复治疗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在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后,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家属负担,这是康复的最大价值所在。
后记
又是新的一天,康复训练仍在继续,康复治疗师的工作也在坚持,希望的种子也将努力的在这里破土新生。其实,像他们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在他们的印象中,康复医学科不像是在医院,更像是家,在这里人情味和欢笑声盖过了消毒水的味儿。对我来说,康复锻炼的“正确姿势”便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本已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再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尽早回归社会,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此,希望类似的患者及家属树立康复理念,许多疾病如能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大多会有较好的预后。
祝愿每一个还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的人重获自由与喜悦!
(毛梦瑶 余智)
第一作者介绍:毛梦瑶,女,2017年毕业于淳安中学,现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2019年7月—8月在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