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放大缩小
一双极其灵巧的妙手在体外操纵导丝让它在身体里寻找病源并解除病痛;一个直径不到3毫米的穿刺针孔竟是一台大手术在体表留下的唯一印记;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就是在这样高端精密的技术操作下转危为安……
导管室里,县一医院介入医师方静平正在仔细地将手中的导管和导丝准确地送到病人的病灶,每次手术下来,几乎都挥汗如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铅衣人”的介入人生!
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方静平被选派到剑河县人民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在当地,根据基层医疗特点,他第一时间就把急诊介入工作开展了起来,在他的技术帮扶下,先后开展了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急诊介入止血治疗、动脉性肾出血的介入微创栓塞治疗……正是以上技术的开展,部分急危重症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免除了转送至上级医院时可能遇到的危险,提高了剑河整体的急诊抢救水平。
方静平指导剑河县人民医院医师关于介入的相关内容
利用实际案例进行讲课
记得刚去的第一个月,一天,剑河县久仰镇党义村患者李某(化名),患有肺结核病史十余年,突然频繁出现大咯血症状,出血量较大,咯血频率高,为制止继续出血,挽救病人生命,剑河县人民医院立即联系淳安县援黔医疗专家方静平。“我和剑河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周医师在阅读胸部CT后一致认为,该患者右上肺结核空洞并伴有曲菌球形成,大咯血及再出血可能性极大,病情凶险,必须立即给予介入止血治疗。”
当天下午1点左右,患者被送入介入手术室,因出血量较大,李某出现头昏乏力症状。“别担心,我们前期制定很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会顺利的。”看出患者的紧张后,方静平俯下身,小声地安慰起来。
导管进入右侧支气管动脉后高压造影显示有多根分支动脉活动性出血,在确定出血点后通过导管注入微小栓塞颗粒对出血血管进行封堵,确定充分栓塞后再次造影显示原出血点消失,患者咯血症状立即停止。这让神经紧绷的方静平松了一口气,但手术并没有结束,丰富的临床经验告诉两位医师,由于长期慢性病变,患者右上肺病灶很可能存在其它侧支循环供血,如不彻底栓塞,很可能前功尽弃,于是,手术继续进行……
手术时间的延长,也意味着两位手术医师受到的放射线伤害明显增加,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抢救成功。脱下重达30余斤的防辐射铅衣,方静平贴身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完全浸透。咯血症状的停止,相当于拔掉了这颗“定时炸弹”的引线,这也让患者及家属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随着放射科DSA介入治疗技术的深入开展,介入医生成了危急时刻的先锋队,方静平就是其中一位,无论是白天亦或黑夜,病情就是命令,旦逢急诊出血患者,如其它专科医生提出需介入会诊,介入医师就必须立刻赶到医院会诊。曾有人进行过统计,40%的介入都是在后半夜或凌晨进行,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急危重病人,方静平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半夜被叫回医院进行会诊或手术。
无论在剑河,还是在淳安,经方静平治疗过的患者几乎都对他赞不绝口,精湛的技术,低调朴实的为人,像极了他对医疗卫生事业坚守的初心。“治病救人是本职,患者的认可,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