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放大缩小
这是首很多人都会背诵的节气歌,说的是我国农耕风俗的载体——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其中,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中医学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经认识到“适四时,益寿年”。四季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影响,也逐渐产生并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灵枢本神》篇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立冬来临,万物闭藏,人体也应该避寒就温
一、慎起居: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而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专家强调,一要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易起得太早,尤其是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二要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二、勤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俗话也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但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
三、畅情志:保持安静与乐观
《内经素问》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专家建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尽量做到:使志无怒,使志安宁。
四、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宜少咸增苦
冬季是服用补药的最好季节。俗话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个冬;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但“补”是针对“虚”来说的,只有当身体阳气虚亏,阴精不足的时候给予避补,则最为适宜。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冬季进补宜“封藏”。冬季适宜食用以下食品: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蔬菜有黄豆、胡萝卜、韭菜、油菜、盖菜、香菜等;水果有橘子、柚子等。
冬季进补宜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饮烈酒。同时,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坚果、米面制品等。
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最好在冬季进服补药之前,能得到中医师的临床诊察和指导。(童三香)